


行业动态
可燃气体检测仪怎么选?从原理到安装维护
作者:万安迪
发布时间:2025-08-25
访问量:22
在化工厂、燃气管道、餐饮后厨、实验室、仓储区,常常能看到一个小小的探头或便携式仪器,那就是“可燃气体检测仪”。那么问题来了:它究竟能检测什么?工作原理是什么?不同场景该如何选型?安装维护又有哪些细节?下面就从多个角度展开详细介绍,帮助你真正读懂这类设备。
一、为什么需要可燃气体检测仪?
在空气中,一旦可燃气体浓度达到爆炸下限(LEL)的5%~15%,就可能引发火灾或爆炸。而危险往往在无声无息中积累:天然气泄漏无色无味,汽油蒸气在地沟沉积不易察觉,氢气因轻于空气迅速上浮。如果仅依靠人感官,很难在第一时间发现隐患。
因此,可燃气体检测仪的使命就是早期发现泄漏、及时报警,为人员撤离、切断气源、启动通风等争取宝贵时间。
二、检测对象:它能发现哪些“隐形杀手”?
轻质气体:如甲烷、氢气,泄漏后会聚集在空间上部。
重质气体:如丙烷、丁烷、汽油蒸气,会在低洼处积聚。
液体蒸气:如乙醇、丙酮、苯类溶剂,在常温下即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。
复杂混合:如油气库房、化工装置常见多种气体叠加。
检测仪通过浓度监测+阈值报警,通常设定在10%LEL(预警)和20%LEL(高报),最大限度降低爆炸风险。
三、检测原理:不同技术的优劣对比
催化燃烧型
原理:气体在敏感元件表面燃烧,温度升高导致电阻变化。
优点:对多种可燃气体敏感,响应快。
缺点:依赖氧气,易受硫化物、硅油中毒。
红外吸收型(NDIR)
原理:气体分子对特定红外波段的吸收与浓度相关。
优点:稳定性好,不易中毒,寿命长。
缺点:对氢气无响应,价格较高。
半导体型(MOS)
原理:气体接触后引起半导体电导率变化。
优点:成本低。
缺点:选择性差,易受温湿度影响。
光离子化检测(PID)
优点:对低浓度VOC灵敏。
缺点:并非直接用于LEL监测,灯源维护要求高。
四、形态与应用:便携还是固定?
便携式:适合巡检、应急检测和密闭空间进入前的安全确认。带泵型可远距离采样,扩散型轻便。
固定式:安装在关键点位,长期在线监测,能联动风机、电磁阀等设备,实现自动处置。
多合一型:集成可燃气体、氧气和有毒气体检测,适合综合环境。
五、选型要点:如何挑到“合适的兵”?
明确气体种类
甲烷、天然气 → 催化或红外
氢气 → 催化或专用红外
丙烷、汽油蒸气 → 催化+低位安装
选择检测单位
%LEL:最常用,直观反映爆炸风险
ppm:适合痕量泄漏监测
关注防爆与防护等级
石化装置需符合Ex d/Ex ia标准
户外环境需防尘防水(IP65/67)
系统兼容性
是否接入DCS、PLC,通信方式(4–20mA、RS485、继电器)
六、安装与布点:把“眼睛”放在正确位置
位置选择
轻于空气的气体 → 高位(距顶0.3–0.5 m)
重于空气的气体 → 低位(距地0.3–0.5 m)
重点覆盖:阀门、法兰、储罐呼吸口、加气口等泄漏源附近。
避免死角:空气不流通的角落往往是气体聚集区。
配套措施:加装防雨罩、防尘网,防止环境干扰。
七、维护与校准:让“报警器”永远可靠
日常检查:上岗前做功能测试,确认报警器能响。
周期校准:一般每3–6个月用标准气体标定一次。
传感器寿命管理:催化型约2–3年,红外型5年以上。
记录留档:维护、报警、校准均需建立台账。
八、常见误区与风险
只装一台:忽略大空间内气体分层,导致盲区。
装错高度:轻气体探头装在地面,重气体装在顶部,等于虚设。
忽视校准:长期不标定,数据失真。
过度依赖报警器:没有应急预案配合,报警也难以避免事故。
九、典型应用场景
餐饮后厨:天然气泄漏报警,联动切断阀和排风机。
加气站:低位布点检测液化气泄漏。
石化装置区:法兰密封点、泵房布点,防止大面积事故。
实验室:氢气钢瓶、溶剂柜周边重点监测。
密闭空间作业:进入罐体、地沟前先抽气检测,确保安全。
可燃气体检测仪看似只是一个“小盒子”,实则是化工、能源、餐饮、实验室等领域的安全守护者。选择合适的检测原理与型号,科学布点,做好日常维护,才能确保它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。安全无小事,只有把设备与管理结合起来,才能真正把风险消灭在萌芽中。
下一条:城市管廊有毒气体解决方案